以損害品牌形象、侵占技術研發資源為代價的降價,勢必會讓企業今后的經營之路更加艱難,那么降價后下一步、甚至之后的很多步該怎么走。
(相關資料圖)
8月19日下午三點左右,上海一家ID.門店內,回蕩著一個五六歲小男孩的笑聲,他已在店內的兒童區玩了近一小時。
一旁的父母在向銷售咨詢用戶權益,他們剛剛試駕過店里的ID.6,“覺得這款車挺不錯”,降價后ID.6的落地價也符合預算,所以他們購買意向相當強烈。
此時,店內又進來一對夫妻,他們的“購車預算在15萬以內,之前在APP上看到了ID.3,覺得價錢合適,今天就一起來看看?!钡@對夫妻并未當即下定,而是希望在比較過同價格帶內其他車型后,再做決定。
這兩撥客戶離店沒多久,店門口前臺處又傳來銷售的問候:“您好,請問有預約的銷售嗎?”店里又來人了。
一個多小時內,這家店約莫已來了四五撥拖家帶口的客戶。
然而,就在三個多月前,同樣是周六,差不多的時間段,這家店還是門庭冷落狀。不僅客流量少,安排值班的銷售也少,那時店里只有一個銷售,今天卻有五個。
這家門店前后的變化,是ID.系列車型、尤其是ID.3降價成效的體現。
7月7日,上汽大眾ID.3官宣降價,之前16.29萬的車,優惠4.3萬后來到了10-15萬這個價格區間,這款車面臨的問題從客戶不夠用,變成了產能不夠用。“沒降價之前,我們店ID.3一個月銷量10臺都不到,降價之后,一個月能賣出去70-80臺?!?/p>
不光上海如此,重慶一位上汽大眾經銷商同樣表示,降價后門店“銷量增幅達到了300%”。他手頭有兩家上汽大眾門店,7月降價后這段時間,幾乎算是這兩家門店生意最好的時候。
7月以來,ID.3連續兩個月訂單突破10000輛,剛剛過去的8月ID.3銷量環比增長 689%,應了上汽大眾銷售的那句自嘲:“沒有不好的車,只有不好的價格”。
焦慮,寫在價格里
要說今年這場價格戰的戰線真是有些長。
從年初的特斯拉官降,到湖北政企聯合補貼,再到下半年蔚來、小鵬等品牌不同名目的優惠,甚至上半年明言絕不降價的李想也在跟進降價,雪崩的價格里,寫滿了車企的焦慮。
據乘聯會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乘用車市場累計零售銷量為952.4萬輛,同比增長2.7%,結合去年上半年銷量基數較低、今年救市政策及廠家優惠頻出的背景,同比2.7%的微增真是對不起汽車人這半年的勞碌與奔忙。
具體到各大廠商零售銷量數據,今年上半年銷量排名前10的車企中,只有4家實現了同比正增長,銷量跌幅最大的一家車企同比下降24.9%。
已經失去了上半年,下半年的戰況便尤為重要。要提振銷量,降價是最直接的辦法。
但不是所有車型降價都能取得ID.3這樣的效果的。
就市場反饋來看,如小鵬、蔚來、比亞迪等品牌,降價后銷量增幅雖不如ID.3,但好歹還是有效降價;另一部分品牌的降價卻是無效降價;還有一部分品牌降價后雖有較大增幅,但這只因銷量基數較低。
零跑是無效降價的品牌之一。當汽車公社來到上海一家零跑商超店時,門店銷售告訴汽車公社:“降價對銷量根本沒什么影響?!?/p>
銷售給出的解釋是:“零跑的增程車型沒有降價,只有純電的兩個高配版本降價了,高配版本降價也只降了1萬,原先最高19.98萬,現在是18.98萬。而我們的純電客戶中,本來就是選擇15萬和16萬這兩個低配版本的多,所以即使那兩個高配版降價了,對銷量也沒什么影響。”
在交談中,這位銷售感嘆:“現在的人都想買實惠。”這話或許能更一針見血地揭示零跑無效降價的原因——高配版即使降價了,在用戶心中,性價比仍不如低配版。
但好在,即使降價無效,零跑的銷售也不必為提成發愁,因為“零跑沒降價的時候賣得也不差,像這家店一個月差不多能賣個40-50臺。”
與之形成對比的,是部分降價后增幅可觀、但銷量絕對值低迷的車型,比如bz3。
上海一家一豐4S店下半年針對bz3所有版本車型推出了2.5萬的優惠,據工作人員透露,降價后bz3的銷量“增長了50%左右”,乍一看,數據感人,可若拋開增幅看銷量絕對值的話,能讓人立馬笑臉變哭臉。
“降價前店里大概一個月能賣出5臺bz3,降價之后差不多是10臺?!边@個數據說明,盡管15萬元級別是當前消費者購車首選的“黃金價位”,但“好的價格”還是得配上“好的車”才能賣得動。
除此之外,還有最壞的一種情況——降價未必能換來銷量,卻一定會嚴重損害品牌形象。因為對這部分品牌而言,價格根本不是影響銷量的主要矛盾。比如奧迪。
下半年以來,奧迪尚未有官降動作,但經銷商給出了不同的優惠,從中多少能窺見價格與奧迪銷量間的關系。
大超是北京一家經銷商集團的業務負責人之一,集團業務以高端跟合資品牌為主。盡管集團下半年也推出了讓利消費者的活動,但奧迪業務部門的成員仍每天被愁云慘霧籠罩。
“奧迪的客流在環比下滑,這種趨勢與銷量目標的剪刀差越來越大,環比3-6個百分點地降,月月降,這誰受得了!”略顯焦躁的語氣透露出大超心底的擔憂。
據大超的分析,“奧迪最大的問題不在價格”,而在于“缺少強勢產品,燃油車和新能源領域都沒有,所以不可避免地被后起之秀分流了。”大超身邊就有個被“分流”的現成例子。
幾個月前,當得知一個朋友有購車計劃后,大超“極力向朋友推薦奧迪Q5,誰知她路過理想,買了L8”。
和多數選擇理想的消費者一樣,大超的這位朋友“看中了理想坐著舒服、空間大、駕駛體驗也還行,又是六座的車,全家一起出行也夠用”。至于奧迪,大超朋友覺得,“奧迪的底盤它確實好,但內飾就不行了”,而自己買車更在乎的是“坐起來是不是舒服”。
今年6月,李想在微博上放話:“核心關注的一直都是BBA的盤子?!币恍┤藢Υ瞬恍家活櫍F在是,理想的確靠著“冰箱、彩電、按摩椅”搶走了一部分BBA的客戶。
不過這也未必是因為理想太強,沒準兒只是奧迪太弱,要借用智己的平臺造電車,也足見奧迪的窘迫了。對奧迪這種品牌而言,想要銷量,最好的法子就是多在產品上下功夫,畢竟獲取品牌溢價不容易,一旦官降,想漲回去可就難了。也幸好奧迪下半年尚未官降。
降價?想清楚就好
“下半年的價格戰還沒有真正開始打,四季度廠家肯定還會出一波優惠政策?!钡侥壳盀橹?,已有10多個品牌宣布官降,但大超卻認為這才只是冷盤,四季度還有熱菜,如果他的預判正確,真不敢想象各家車企的2023年財報該多么觸目驚心。
與車市降價潮相伴隨的,是居民高昂的存款熱情,和下跌的CPI數據。
去年4月國家就建立了存款利率市場化調整機制,存款利率迄今為止下調了5次,但老百姓還是寧愿把錢存進銀行也不肯用來消費。今年1-7月,人民幣存款相較去年同期增加了1290億;而今年7月份,中國CPI同比下降了0.3%,消費品價格下降了1.3%。說明大家確實不敢消費了。
那么消費信心不足這事怎么解決?或許就如某知名自媒體說的:“沒啥好辦法。只能等著美聯儲加息結束,國外的經濟環境好點”,“等到大家過了一段時間發現也沒啥大事發生,日子照舊,慢慢重新恢復了信心,消費也能好點”。
可市場競爭不能等,為了不在經濟低迷時期被淘汰,為了搶占更多市場份額,似乎也只剩降價這條路了。
但在這個時間節點上,奔馳CEO康林松公開表達了對價格戰的拒斥:“在任何一個市場,你都需要關注供需平衡點。但是,對于奔馳這樣的品牌來說,采取激進的舉措通常不是正確的發展方向。”所謂的“激進舉措”就是降價。
之所以拒絕降價,是因為奔馳需要為電動化轉型積攢糧草,因而此時維持價格穩定尤為關鍵。更重要的是,比起降價,奔馳更希望通過產品取悅消費者?!爱a品定價不斷調整,會降低消費者對品牌價值、車輛保值率的心理預期。而對于奔馳品牌來說,為消費者提供更耐用、更具剩余價值的新車才是未來的首要目標?!?/p>
這里提到這個案例,目的并非鼓吹奔馳面對市場競爭多么有定力,更不是想說車企不該降價。
無論降價與否,車企當然都有做決定的權力。這里想表達的是,競爭越是激烈,想清楚,這三個字對企業而言便越是重要。正如盧放所說:“有的企業第一時間就跟隨降價,凸顯的是自身(定力不夠)的短板?!?/p>
決定不降價的車企,無疑應當想清楚自家不降價的底氣是什么;決定降價的車企更應該想清楚,這波降價固然可以讓自己在牌桌上多茍一段時間,但以損害品牌形象、侵占技術研發資源為代價的降價,勢必會讓企業今后的經營之路更加艱難,那么降價后下一步、甚至之后的很多步該怎么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