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污名的量化

        作者: 來源:鳳凰網 2023-09-09 04:41:34

        量化本質只是一種投資工具,或者說投資方法,是通過對過往數據的分析、總結來尋找一定的規律。

        9月1日,證監會指導證券交易所出臺加強程序化交易監管系列舉措,發布兩項通知,分別為《關于股票程序化交易報告工作有關事項的通知》《關于加強程序化交易管理有關事項的通知》(以下分別簡稱《報告通知》《管理通知》)。

        市場喧嘩,畢竟對量化基金的“抨擊”由來已久。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雖然多家量化私募紛紛站出來發聲,稱量化投資并不完全等同于程序化交易,監管并不是針對私募基金,影響并不大。

        另一邊,市場卻在叫好,畢竟牛市的戛然而止,市場正需要一個宣泄出口,量化,就成了這個角色。

        但是真的是量化的錯嗎?《私募基金量化投資策略》

        量化“積怨已久”

        其實在監管出臺程序化新規之前,市場上對量化就已經有很多熱議了。

        最為關鍵的就是在8月28日,在印花稅減半,減持限制、認房不認貸等N多利好的轟炸下,誰都以為A股將迎來一輪新的牛市,但上證指數高開超5個點后回落,讓不少早盤沖進去的資金被套牢。

        只堅持了1分鐘的牛市,讓市場的情緒一度變得暴躁起來。

        越來越多的人站出來表示都該歸因于量化基金的砸盤,稱量化T+0策略或許是A股沖高回落的重要原因。

        尤其是在當日收盤后,一篇《量化基金,今天砸盤的主力軍》的文章迅速在圈內傳播,讓量化基金再次被推到刀口浪尖。

        該文章分析了量化私募所采取的策略,認為陡然沖高的行情觸發了各家量化基金的賣出指令,隨著量化機構的持續賣出,買入的勢頭被賣出壓過,最終導致28日內大盤比開盤價下跌4%。

        緊接著量化又被冠上各種各樣的“罪行”,包括量化通過模型投資,會出現集體買入或是集體拋售,會加速股價偏離;量化的換手率遠高于市場平均水平,存在日內的套利bug。

        歸根到底,還是因為在泥沙俱下的市場下,大家都在小心翼翼的維持收益,憑什么量化能輕易收割大部分的收益?

        此前,神農投資總經理陳宇、嘉越投資基金經理吳悅風等,也曾公開指責量化“助漲助跌”“砸盤主力”。

        當然多家量化私募也紛紛站出來發聲。

        8月28日夜間,頭部量化私募機構九坤投資創始人王琛,在其朋友圈轉發澄清文章《砸你X的盤,量化才是大A的脊梁!》,并配文:“中國量化已經承受了太多莫須有的惡意,說量化砸盤純屬無知,不是傻就是壞。永遠滿倉的中國量化基金,才是大A的脊梁。”

        當晚,管理資產規模超600億的靈均投資董事長蔡枚杰,也配文上述文字,并轉發該文章至其朋友圈。

        8月29日上午,國內新銳的量化投資私募基金靖奇投資的合伙人、風控官唐靖人,在該公司官微發布文章《對不起,是量化的錯!》稱:“我們是量化,我們是最堅定的做多者,永遠滿倉熱淚盈眶,不背鍋。”

        唐靖人還在文中直接回懟道:“對不起,是量化的錯。把策略做的如此復雜又不肯細說,讓不愛學習又愛博眼球的人只能瞎寫……對不起,是量化的錯。養成了一些人一虧錢就怪量化的臭毛病,以為有量化前A股年年是牛市。”

        熱議的背后其實代表著量化現在的市場接受程度,換做10年前,別說10年前了,2018年前的量化,對市場來說,還是一個陌生的舶來品,又有多少人在關注?

        市場的情緒怪在了量化上,正如同2015年的股指期貨,但其實量化在市場的占比遠沒有大家想的這么大,市場統計量化的交易量也就占全市場10-20%左右。

        回過頭來看,量化實際被過度解讀了,量化本質只是一種投資工具,或者說投資方法,是通過對過往數據的分析、總結來尋找一定的規律,這個邏輯跟主觀選股沒有本質的區別,主觀策略的本質也是通過分析研究尋找出能賺錢的股票。

        而且越來越多的投資策略里都加上了量化的方法,并非只有T0策略這一種。

        程序化≠量化

        策略本身是不存在任何對錯的,但方法會有所不同。

        監管恐怕也是這么想的。

        9月1日,證監會指導證券交易所出臺加強程序化交易監管系列舉措,發布兩項通知,分別為《關于股票程序化交易報告工作有關事項的通知》《關于加強程序化交易管理有關事項的通知》(以下分別簡稱《報告通知》《管理通知》)。

        此外,滬深交易所也發布公告稱,交易所對程序化交易投資者的證券交易行為實行實時監控,對下列事項予以重點監控:(一)交易所業務規則規定的可能影響證券交易價格、證券交易量或者交易所系統安全的異常交易行為;(二)最高申報速率達到每秒300筆以上,或者單日最高申報筆數達到20000筆以上的交易行為;(三)多只證券交易價格或者交易量明顯異常,期間程序化交易大量參與的;(四)交易所認為需要重點監控的其他事項。

        劃個重點——程序化交易并不等于量化投資。

        程序化交易是指通過計算機程序自動生成或者下達交易指令參與本所股票交易的行為,包括按照設定的策略自動選擇特定的股票和時機進行交易的量化交易,或者按照設定的算法自動執行交易指令的算法交易以及其他符合程序化交易特征的行為。

        也就是說,量化交易不一定需要程序化交易,使用程序化交易的也不一定是量化。

        監管這次主要是規范程序化交易的操作,規范和限制程序化高頻交易、高速搶單的交易模式。使得量化這一市場參與者,對市場的作用更積極,以及量化行業的生態變得更規范。

        有私募根據現有算法交易來測算,每秒300筆以上對于交易策略基本沒有影響,按筆均成交金額1萬元測算,成交率70%測算,2萬筆申購,年化換手50倍測算(日均20%),單產品上限規模7億以上會被特殊關注。

        也就是說如果是嚴格按照規則規范交易的管理人,特別是中低頻交易策略的,其交易和收益基本不會受到影響。因為直接約束在要求之外了,不存在什么限制。

        對于高頻量化交易者只要滿足監管的要求,問題也不大,畢竟當前中國量化交易的大頭在私募,私募量化產品主要集中在市場中性和指增。嵌套高頻T0高換手的時代已經過去,目前絕大部分量化私募面向渠道可以大規模代銷的產品,換手率一般已經降到50-70倍了。少量高換手的自營,規模很小普通人也買不到。

        每秒300筆,每日20000筆的上限,對于當前絕大部分量化產品,完全夠了。

        關鍵是DMA產品,也就是多空收益互換。管理人通過券商自營交易臺加杠桿,目前杠桿普遍在2-4倍,參與者是券商和私募。對于私募來說,因為加了杠桿的規模都是比較大的,規模大一點就可能觸發。對于券商來說,DMA通過OTC的券商自營賬號是對應所有客戶的,資金量更龐大,重點監控事項就更容易觸發了。目前市面上這類產品主要集中在一些量化中性策略上面,這部分可能會有一些影響。

        其他的整體影響可控。

        所以又說回來了,量化本身沒有問題,看每個管理人怎么看待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