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挺難的。”9月8日,騰訊集團高級執行副總裁、云與智慧產業事業群CEO湯道生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等媒體采訪時,這樣總結過去5年做ToB業務的感受。
五年前的“930調整”,騰訊新成立了云與智慧產業事業群(CSIG),開始全面擁抱產業互聯網,湯道生的身份也隨之發生了轉變,從ToC業務轉向ToB。
【資料圖】
湯道生說,這五年,是一個不斷地摸索、試錯、發現問題并改正的過程。“團隊需要不斷去學習,原來好多人都是帶著ToC的業務經驗,但ToB賽道還是有很多不一樣的地方,商業本質、邏輯、成本結構、團隊協作模式等等,都是不同的。”
一直以來,外界會看到騰訊CSIG不斷的調整和變化。尤其是去年,騰訊CSIG做出了從追求規模到追求利潤的調整,這意味著騰訊要從過去做項目的總集、攤收入的大頭,變成聚焦做自研產品,同時更依賴生態,因為要把更多的服務、交付、咨詢工作交給合作伙伴。
對CSIG而言,這是一次劇烈的調整,它不僅關系到騰訊在產業互聯網的角色,更關系到內部團隊的管理、考核以及工作體系。對此,湯道生表示,“我從來都沒有猶豫過要不要走回頭路,這么多年來,做健康可持續的業務一直是騰訊做業務、做事情的基本原則,在ToC的時候是這樣,今天ToB也是一樣的。而且,高級管理層高度一致。”
試錯進化
聚焦產品和技術戰略背后,是CSIG前幾年的一些探索和試錯。
幾年前,CSIG剛成立,在市場上聽到很多客戶提出的各種各樣的定制化需求,那個階段,CSIG承載了很多大集成類的項目。
“當時我們收到很多定制化的要求,也在某些項目嘗試投入非常多資源去實現,但是后來我們發現,做集成不是騰訊的優勢。”湯道生說,“客戶所處的行業是很專業的,騰訊未必熟悉,也沒必要裝懂。”
湯道生發現,CSIG擁有的其實是技術能力和產品能力,所以應該更聚焦把技術、產品做好,然后以被集成的方式去跟更多合作伙伴合作。比如,有些客戶已經有服務商為他們提供DBA(數據庫管理員,Database Administrator)服務,那騰訊就沒必要再去做DBA的工作,而是可以跟這些服務商合作,為他們提供數據庫產品和技術。
另外,湯道生指出,作為基礎設施部分的云服務,其實已經是“紅海”,云廠商的技術能力也沒辦法很直觀地在IaaS這個市場體現出來。但是在很多垂直的產品領域,如數據庫、會議、營銷服務、安全等,云服務廠商的技術能力能得到更好的展現和落地。
“這個模式我們執行了兩三年,現在越跑越覺得,這是更能發揮騰訊優勢的一種模式。”湯道生稱。
“減脂增肌”
過去一年,CSIG做的很重要的一項工作就是“減脂增肌”。湯道生告訴記者,他對“減脂”的理解就是提升效率。“這么多的團隊,不同團隊資源的分配差異還是蠻大的,放多少資源在銷售,放多少在做交付,過去的標準和原則并不清晰。這導致我們去算人效、毛利時,會發現不同團隊有很大的差異。”
所以,哪些地方效率低,哪些地方資源錯配,CSIG就在哪些地方做調整。其舉例稱,CSIG的戰略是做平臺型產品,讓平臺型產品被集成,那在行業線里,有些研發團隊做行業產品就是沒必要的,甚至可能跟合作伙伴有沖突,這些就是所謂的“脂肪”。
“減脂”的過程,也能讓每一個行業線有更清晰的指標,并把資源分配結構進行優化。“行業產品研發減了,就可以把資源擠出來,去增加服務客戶的架構師,在合理的資源分配下,效率提升,肌肉也就鍛煉出來了。”湯道生說。
談到指標,湯道生提出,用來衡量業務發展的指標很多,簡單粗暴去看一個大的收入數字并不合理,這個大收入數據也不是特別有代表性的指標,因為并不了解里面的結構有沒有水分。
隨著CSIG想清楚要走被集成的戰略,那ToB業務的指標也應該轉變一下,圍繞產品設定指標。“我更在意的是每個產品在所處行業能否做到數一數二,而不是把這么多產品混到一起,然后只看一個籠統的大指標。”湯道生表示。
比如盈虧平衡,這是整個CSIG在追求的結果。但在實際管理中,湯道生將其拆分為了不同的產品和不同的賽道。“有些產品處于發展早期,還需要培育,有些產品相對成熟,已經產生利潤,所以很難把所有產品都拉齊用同一個指標去衡量跟評估。”
大模型應ToB
9月7日,騰訊混元大模型正式亮相。湯道生也提出,騰訊將邁入“全面擁抱大模型”時代,以大模型生成技術為核心,人工智能正在成為下一輪數字化發展的關鍵動力,也為解決產業痛點,帶來了全新的思路。
他表示,現在大家都喜歡從ToC的角度去關注和使用通用大模型,這個關注點可能有些走偏。“我覺得,最務實的做法還是應該回到每個企業自身的痛點,比如降本或者增效,基于痛點,用行業大模型去解決問題。”
“很多時候,大模型的產業應用,可能不一定是天馬行空的、很‘嗨’的場景,也許就是讓你的售后服務更高效,能夠更快解答客戶的疑問,雖然樸實但是有用。”湯道生說。
騰訊對大模型的應用,首先是與現有業務結合。目前,騰訊云、騰訊廣告、騰訊游戲、騰訊金融科技、騰訊會議、騰訊文檔、微信搜一搜、QQ瀏覽器等超過50個騰訊業務和產品,已經接入騰訊混元大模型測試。湯道生透露,由AI驅動的產品功能,會在今年陸陸續續上線。
但他同時強調,騰訊內部對大模型的管理也比較開放,很多產品接入了混元,同時也會針對業務自身的場景數據,做一些定制化的模型開發和精調。“騰訊做大模型,既有整合力量辦大事的地方,比如說混元,公司只會有一個。但是針對不同的產業場景,其實需求差異蠻大的,我們會允許不同的應用,選擇最符合客戶需求的模型。”
而在服務外部客戶時,CSIG也推出了“騰訊云MaaS服務”,企業可以選擇混元,也可以選擇開源大模型,或者是面向不同行業的行業大模型作為底座。
從商業化角度,湯道生說,訓練大模型需要非常大的算力,現在的計算成本也挺高昂,這里會產生一定的收入。另外模型搭建和精調過程中,要用到的工具也能形成客戶依賴,長期來看,這方面也會建立起可持續的商業模式。
“ToB的技術以及市場滲透可能是以十年作為單位,大模型是一場馬拉松,現在可能才跑到一公里。”湯道生表示。
(文章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